編者按
勞動,是鐫刻在時光里的詩行,是平凡中孕育的偉大。值此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,我們聚焦三位來自基層生產戰線上的普通勞動者——他們或堅守車間一線,或在毫厘間雕琢匠心,或在歲月中傳承技藝。他們用雙手詮釋責任,用汗水澆灌夢想,用行動證明:勞動不僅是創造價值的源泉,更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橋梁。讓我們透過他們的故事,感受新時代淮海人的精神圖譜,致敬那些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凡的淮海榜樣。
?
?
焊花綻放處 匠心自鏗鏘
——記2024年集團技能比武大賽焊接組一等獎獲得者張春雷

“技藝的精髓不在手的動作,而在心的專注。”日本匠人秋山利輝的箴言,在淮海新能源車輛公司廂架制造部化作鏗鏘的焊花。張春雷——這位手持焊槍十年如一日的工匠,用連續多年100%焊接合格率的完美答卷,在2024年集團技能比武大賽中摘得焊接組一等獎,其所在班組更榮膺“淮海先鋒號”“創新先進班組”雙項殊榮。當飛濺的焊花映亮他堅毅的面龐,我們看見新時代產業工人對“工匠”二字最赤誠的詮釋。
在火花飛濺的廂架車間,張春雷手持焊槍的姿態宛如定格的雕塑。從2015年入職淮海集團起,他便將“質量就是生命”刻入職業生涯:每道焊縫必須達到紋路均勻細密的外觀標準,內部質量更需經得起X光探傷檢測。為精準控制0.8毫米焊絲的熔池狀態,他練就了勻速走槍的肌肉記憶;為消除焊接變形,他用“三點定位法”,確保拼接誤差不超過0.5毫米。正是這般苛求,讓他焊接的產品始終保持100%合格率,成為質檢員心中的“免檢招牌”。
?“新品試制找老張”是車間流傳的共識。每當技術部門送來新圖紙,張春雷總是第一個戴上防護面罩。2023年一款新式車架試制期間,他連續一周蹲守工位,反復調整電流電壓配比,最終找到母材厚度與氣體流量的最佳匹配方案。去年夏天緊急訂單攻堅戰中,他在炎炎高溫下每日工作10小時,工裝服被汗水浸透成"地圖"也渾然不覺。他運用“分段連續焊”工藝,將廂體環縫焊接效率提升40%,提前三天交付客戶。
張春雷深信“獨木難成林”,始終將技藝傳承視為己任。他主動參與公司“導師帶徒”計劃,將十余年積累的焊接經驗毫不保留的悉數交給新人,通過30余場現場演示教會新人控制焊槍角度、走線速度等核心技巧。在車間“技術分享會”上,他收集56件典型問題工件,首創“缺陷焊縫樣板庫”,用實物對比幫助徒弟快速掌握氣孔、夾渣等質量隱患的識別方法。2024年他所在的班組獲評“創新先進班組”,他用行動詮釋"工匠精神薪火相傳"的深意。
從秋山利輝的匠人哲學到張春雷的焊槍人生,對極致的追求跨越山海共鳴。當“免檢焊工”的稱號成為車間質量圖騰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技藝的巔峰,更是這個個時代對“工匠精神”的集體致敬——在機器轟鳴的車間里,永遠需要這樣執著的手藝人,用炙熱的焊槍熔鑄淮海制造的脊梁。
?
?
用毫米級精度丈量匠心刻度
——記淮海工匠、江蘇宗申總裝制造部多能工吳桂州

清晨六點半,廠區在薄霧的籠罩下顯得朦朧而寧靜。總裝一車間的大門依舊緊閉,但老吳(吳桂州)早已守候在門口。他輕輕推開那扇沉重的大門,金屬與軌道摩擦的聲音在寂靜的車間中回蕩開來,仿佛一首低沉的晨曲。這熟悉的聲音,已經陪伴了老吳整整22年。
老吳的雙手粗糙得如同歷經風霜的老樹皮,指關節因長期勞作而微微凸起,手背上布滿了青筋。這雙飽經滄桑的手,裝配過的摩托車數量之多,足以環繞整個廠區數圈。他總是語重心長地對徒弟們說:“每一顆螺絲都必須擰到位,這是關乎良心的工作。”起初,車間里的年輕人們并不以為意,直到他們發現老吳親手組裝的車輛從未出現過返工的情況,這才真正意識到這雙布滿老繭的手所蘊含的精湛技藝。
老吳的更衣柜里貼著兩張珍貴的照片。一張是兒子的畢業合影,另一張則是女兒在工作崗位上的照片。每當工友們開玩笑說:“老吳,你這雙手不僅能裝好車,還能培養出兩個大學生!”老吳便會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腦勺,臉上的笑容讓眼角的皺紋舒展開來,宛如一朵盛開的菊花。
明媚的陽光透過天窗灑進車間,老吳正彎腰細致地調整一輛新車的離合器。光影斑駁地落在他暗灰色的工裝上,周圍的年輕人圍成一圈,不斷向他請教問題。老吳講解時耐心十足,還不時用扳手在地上畫出簡單的示意圖以便理解。午休鈴響起時,一名新來的實習生遞給他一瓶冰鎮飲料,然而老吳卻笑著擺擺手,從保溫杯里倒出一杯枸杞茶,“年紀大了,得注意養生嘍。”他的笑聲感染了眾人,卻沒人注意到他在休息間隙悄悄揉了揉發酸的膝蓋。
暮色漸漸降臨,老吳總是最后一個離開車間。臨走前,他會習慣性地回頭望一眼那些排列整齊、等待交付的成品車,眼神中帶著幾分滿足與欣慰,就像一位老農審視自己精心耕種的土地一般。這份執著與熱愛,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。
在這個講究效率和速度的時代,老吳卻用整整二十余年的時間,生動詮釋了“慢工出細活”的真正含義。每一輛經過他精心組裝的摩托車,都承載著無數人對生活的希望與夢想,駛向四面八方。而老吳自己,則始終如一地成為晨曦中最早出現的那個守望者,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。2025年五一前夕,集團工會授予他——“淮海工匠”榮譽稱號。
當清晨的陽光再次映照在他眼角深深淺淺的皺紋上時,我們才恍然大悟:所謂匠心,并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概念,而是將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重復千萬遍,依然能夠保持最初那份專注與虔誠的態度。這種精神,不僅塑造了他的職業品格,也感染了所有接觸過他作品的人。
?
?
匠 心 無 聲
——記集團先進工作者、淮海車輛涂裝制造部陳金春

在淮海新能源車輛公司涂裝制造部,漆成品庫小組長陳金春的名字如同一枚靜默的齒輪,雖不顯眼,卻以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推動著生產鏈條的高效運轉。2023年度集團先進工作者的稱號正是對他“原則認真、盡職盡責、保證質量、完成任務”工作信條的最佳注解。
每日晨光未啟,他已穿梭于生產線:檢查皮套庫存、調度大板車、備齊當日物料;收工后,他獨自清理地鏈軌道、打磨地篦子,直至面漆室一塵不染。同事調侃他“比打卡機還準時”,他卻說:“活干利索了,大家第二天才能順當。”
盛夏車間外面地表溫度逼近60℃,他頂著烈日整理板車,汗透工服;寒冬清晨,他提前清點物料,雙手凍得通紅。最艱難的是清理油性漆渣的年代,他徒手撕拽粘稠的清漆,靜電服糊滿漆漿,硬是將夾層疏通如新。即便如今改用環保水性漆,他仍沖鋒在前:“手上有繭,心里才踏實。”
他的盡責不止于“苦干”。大板車告急,他回收廢舊板車修補車轱轆;推車斷把,他焊接加固;經他整理的漆成品庫,車架“大不壓小、重不壓輕”,總裝部效率翻倍。新員工入職,他手把手傳授技巧,從工具使用到流程優化毫無保留。同事感慨:“老陳眼里沒有‘將就’,只有‘精益’。”
十多年時光流轉,陳金春帶動同事主動加班清線,促成車間“零延誤”紀錄;他打造的板車標準被納入操作規范,成為全廠范本。面對贊譽,他擺擺手:“活兒干漂亮了,睡覺才能踏實。”
沒有驚天壯舉,唯有細水長流的匠心。在機械轟鳴聲中,這位小組長用雙手打磨出的,不僅是車間的整潔與高效,更是一座名為“責任”的豐碑——以平凡鑄就非凡,以無聲詮釋力量。
(胡楠 ?李翔? 卷風 ?采寫)